一、什么是碳管理体系认证
碳管理体系认证是对企业或组织建立的系统性碳排放管控机制的合规性与有效性评价,核心内容包括:
管理边界:
覆盖范围1(直接排放)、范围2(能源间接排放),鼓励纳入范围3(供应链/产品使用排放);
明确碳排放核算边界(如集团层级、厂区层级或产品层级)。
体系要素:
目标设定:科学碳目标(SBTi)或对标国家/行业碳强度约束指标;
组织架构:设立碳管理委员会,配置专职碳管理师;
运行机制:碳排放监测计划(MRV)、内部审核、持续改进程序。
认证层级:
基础级(完成碳排放摸底与制度建设);
先进级(实现年度减排目标并通过第三方核查);
卓越级(供应链碳中和与创新技术应用)。
二、为什么要做碳管理体系认证
政策合规性驱动
满足《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要求,规避重点排放单位配额清缴风险;
符合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等国际法规,避免出口贸易壁垒。
经济与战略价值
成本控制:
通过能效优化降低单位产品碳强度(如钢铁企业吨钢碳排放下降10%节约配额成本超千万元);
参与碳市场交易(配额盈余可创收)。
供应链竞争力:
进入苹果、沃尔玛等国际巨头绿色供应链白名单(要求供应商披露范围3排放);
获得银行绿色信贷优先授信(利率下浮0.5-1.5个百分点)。
风险管理与品牌提升
规避“漂绿”指控(体系化数据支撑减排声明可信度);
提升ESG评级(如MSCI ESG评级提升至BBB级以上)。
三、依据标准
国际标准
ISO 14064系列:
14064-1(组织层级碳核算);
14064-2(项目层级减排量核证);
14064-3(核查与验证规范)。
GHG Protocol:
企业碳核算与报告标准(全球供应链碳披露主流框架)。
2. 国内规范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发改委发布,分行业44个细分领域);
团体标准:
T/CECA-G 0171-2022《企业碳管理体系要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牵头);
T/CIECCPA 001-2023《化工行业碳管理体系建设指南》。
地方试点:
深圳《碳管理体系评价规范》(2024):要求企业设立“碳资产账户”;
江苏《重点行业碳管理体系建设导则》(2025):明确水泥、纺织等行业差异指标。
3. 核心评价指标
维度 | 基础级要求 | 卓越级要求 |
---|---|---|
数据质量 | 完成年度碳排放报告(未经第三方核查) | 数据通过ISO 14064-3核查,误差率≤5% |
减排行动 | 制定三年减排计划 | 年度减排目标达成率≥90%,应用CCUS等技术 |
供应链管理 | 识别TOP5供应商碳风险 | 要求80%供应商签署碳中和承诺并披露数据 |
创新能力 | 参与1项行业低碳标准制定 | 获得国家绿色技术专利或省部级低碳奖项 |
证书模板